今天有个重磅消息要和大家分享一下——中国核电装机容量正式登顶全球第一!
根据最新发布的《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》,咱们国家在运、在建加核准的核电机组总数达到102台,总功率突破1.13亿千瓦。
这个数字什么概念?相当于给整个长三角地区,装上了"永不断电"的超级引擎。
眼下全国28个在建核电项目正热火朝天施工,3365万千瓦的装机规模,让中国连续18年稳坐"全球最大核电工地"的宝座。
已经商运的58台机组更给力,去年发电量冲到4447亿度,足够点亮4亿台空调,连续运转一整年。
这些清洁电力,不仅满足全国4.72%的用电需求,更直接减少了3.3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,相当于给地球种了90万公顷森林。
核电建设今年明显提速。光是2024年就新批了5大项目,江苏徐圩、广东陆丰、山东招远这些沿海地区都在名单上。
11台新机组获批的规模,延续了连续三年"每年十台+"的审批节奏。更让人振奋的是,所有新建机组都采用自主三代技术,连反应堆压力容器,这样的核心设备都实现了100%国产化。
说到技术突破,"华龙一号"绝对是明星选手。这个融合了20年运维经验的自主品牌,最新改进型已经完成安全认证。
山东荣成的"国和一号"示范堆刚投入商运就创下连续运行新纪录,海南昌江的"玲龙一号"小堆也在紧锣密鼓建设,预计2026年就能并网发电。
最神奇的是石岛湾的高温气冷堆,用氦气代替水做冷却剂的设计,把核能安全推向新高度。
这些成就背后,是实打实的产业链升级。去年国内厂商交付了114台套核级主设备,从蒸汽发生器到主泵全部自主可控。
上海电气研制的末级长叶片,单台机组每年就能多发电1.2亿度;东方重机的反应堆压力容器,使用寿命直接突破60年门槛。现在连核燃料元件都实现了规模化生产,中广核的CF3燃料组件性能,比进口产品还高出15%。
核电布局也很有意思。沿海省份仍是主力军,广东阳江6台机组年发电量突破500亿度,浙江秦山基地,更成为全球少数具备9种堆型的"核电博物馆"。
但内陆项目正在破冰,湖北咸宁、湖南桃花江等厂址前期工作稳步推进。配套的核级焊工、无损检测员等新职业持续走俏,去年光培训认证就发了2.3万本专业证书。
放眼全球,中国核电正在成为新名片。巴基斯坦卡拉奇的华龙一号机组,已安全运行800天,英国布拉德韦尔B项目完成通用设计审查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我国与沙特刚刚签署的核安保合作协议,标志着自主核电技术,获得中东市场认可。
当然,发展路上仍有挑战。公众沟通始终是关键课题,各大核电基地年均举办200多场科普活动,大亚湾的核安全体验馆,去年接待游客就超10万人次。
乏燃料处理等后端产业也在加速布局,甘肃北山的地下实验室已开挖到560米深度。
当夜幕降临,每度核电灯光背后,是3万名研发人员、15万建设大军的坚守。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,中国用30年走完了别人半个世纪的路。
下次看到"国家电投"的蓝色标识,别忘了这里面,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和汗水。
觉得这期内容有价值的朋友,欢迎点赞支持。想了解更多能源前沿动态,点击关注不迷路,下期我们继续探秘"国之重器"! #核电站#
(注:全文数据均来自《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》及公开报道)
热点资讯